認真、嚴謹,甚或有那么一些不茍言笑,剛認識胡昌益時大多有這樣的印象。“怎么樣,感覺好些了沒有?”“你這個病需要慢慢調養(yǎng),營養(yǎng)上要跟上。”然而,一旦胡昌益走進辦公室或者進入病房時,對病人細心、負責的態(tài)度,卻又讓人另眼相看。
“我曾經是一名軍人,長期的部隊熏陶使我養(yǎng)成了嚴肅、認真的性格和習慣。”談起過往經歷,胡昌益開門見山。
剛恢復高考不久的1982年,平時在班上成績名列前茅的胡昌益因突然患病,在參加高考時名落孫山。“我老家在大竹柏家鄉(xiāng)農村,在那個年代,父母都希望我們能跳出農門,在外面的世界學得一技之長。”緣于此,不甘落敗的胡昌益在父母的鼓勵下返校復讀。但“命運弄人”,到1984年再次高考時,查無原因的病又“蒞臨”了。這次,徹底擊碎了他再次參加高考的熱情。
“你成績這么好,就留在學校教書吧?學校初中部正好差位英語老師。”在老師的引薦下,胡昌益變身成為了一名英語代課老師,而這也給了他極大挑戰(zhàn)。“學校將最差的一個班交給了我,還讓我當班主任。”回憶起過往時光,胡昌益直為當時自己的勇氣“點贊”。盡管“初生牛犢不怕虎”,但胡昌益沒令學校和老師們失望,第一年他就使這個最差的班脫了“帽”,學生的成績明顯提升。
“雖說有了這樣一個穩(wěn)定的職業(yè),但總感覺與自己想要的還很有差距。”兩年后,胡昌益辭去了代課老師這個職務,瞞著父母和學校偷偷地報名參了軍。為了將他留下,學校還承諾后面給他轉正。不過去意已決的他,還是在父親的反對聲中走進了部隊。
“到了部隊,讓我真正找到了歸宿感。”入伍第一年,胡昌益很快在部隊錘煉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,所寫的《我愛你綠色的軍營》感悟在部隊組織的征文中獲得了一等獎。見這個小有才氣的新兵能寫出這么好的文章,連隊便將他調到“文書”崗位。
不過,對于胡昌益來說,做“文書”只是他的工作,而考軍校才是他的理想。“畢竟我兩次失去了考大學的機會,對部隊能提供這么一次機會我很看重。”一心想跳出“農門”并希望有所建樹的胡昌益,選擇了最難考的第三軍醫(yī)大學。
這無疑是胡昌益人生中的第二次轉折。“你要是考上了,我們給你獎勵。”當時胡昌益所在的團乃至師,此前還沒有考上第三軍醫(yī)大的先例,但就是這話,越發(fā)激發(fā)了他的斗志,“不能考上,我就偏要去闖一闖”。胡昌益暗自用功,并最終考上了。
對于獎勵,胡昌益沒有要,相反在畢業(yè)后選擇了條件最為艱苦的甘孜,在這個年輕人的眼里,“那里有康定情歌”。不過,在他經歷了一天時間的“穿越”,感受了二郎山陡峭的山峰后,先前的印象瞬時被其艱苦的條件及荒涼的環(huán)境所改變。“選擇,即意味著改變。”胡昌益對于自己的選擇雖有所遲疑,但同時也激發(fā)了他扎根基層的勇氣,也激發(fā)了基層部隊敢于擔當?shù)恼J識。“從農村一路走來,是部隊培養(yǎng)了我,我還能有什么怨言呢?”他說。
為了這份責任,在短短10年時間,胡昌益走遍了全州18個縣的15個,在他看來,作為一名軍人,能夠以一己所長服務好當?shù)厝罕娛亲约鹤畲罂鞓贰?/p>
1998年,一次偶然的機會,胡昌益回到了故土,來到了達州華康的前生陸軍醫(yī)院。“這是一個讓我成長的又一平臺。”胡昌益坦言,此前自己雖然在三軍醫(yī)大學習臨床專業(yè),對心血管和呼吸內科等專業(yè)知識有所掌握,進入陸軍醫(yī)院后,在原心血管和腎內科廖立生的影響下,他對專業(yè)和臨床知識的認識更進了一步。但同時也使他看到了自身的不足。
學習、學習,還是學習。胡昌益看到了自己的不足,學習起來越發(fā)勁頭兒十足。短短幾年時間,他就在各類醫(yī)學刊物上發(fā)表論文20余篇,并一舉成為《中華現(xiàn)代醫(yī)院管理雜志》、《中國實用醫(yī)藥雜志》常務編委,達州市內科專委會委員、達州市心血管內科專委會委員、達州市第一屆神經內科專委會委員、達州市傷殘鑒定專家?guī)斐蓡T。
“不斷地學習使我的專業(yè)技能越發(fā)成熟,對疾病的認識也更加透徹,但是也越發(fā)看得清楚,對前來就醫(yī)的患者就越覺得做得還不到位。”帶著這份謙遜與“不足”,胡昌益總結自己,“一個人醫(yī)術在高,醫(yī)者如果沒有仁愛之心,不能從患者的角度去考慮問題,也難得到認可。”總結近30年的臨床經驗,他認為,作為醫(yī)生首先應該學會與患者交流,除了專業(yè)知識,還應以患者能聽懂的語言與其對話,讓其感受到醫(yī)術之外的博愛、仁心。
2000年,一位不到13歲的小姑娘到醫(yī)院就診時就已陷入暈迷狀態(tài),后被查出患有結核性腦膜炎。“當時,她父親很難接受。”胡昌益說,一方面家庭經濟困難,另一方面這種疾病會對智力造成影響??紤]到其家人的感受,胡昌益主動找到小姑娘的父親,向其耐心解釋,還組織醫(yī)護人員為其捐款,竭盡所能幫其擺脫困境。
當然,在胡昌益的從醫(yī)生涯中還有很多故事。如2010年,胡昌益所在的醫(yī)院在開展扶貧幫困活動中,發(fā)現(xiàn)達川區(qū)斌郞鄉(xiāng)一26歲的年輕女子,在外打工時因糖尿病引起了神經性疾病,丈夫離開后被其父親用鐵鏈拴在了一個小屋子里。“為了早日助其擺脫疾病的痛苦,我院經常組織醫(yī)務人員前往看望慰問,組織專家為其會診治療,使病情基本得到了控制。”他說。
“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”,已脫下軍裝的胡昌益又被返聘到現(xiàn)在的華康醫(yī)院,但他覺得自己服務民眾的心沒有變。“博學博愛方致遠是我的人生格言。”胡昌益說,患者就是我們的上帝,你對患者好了,他們就會給你一個好的評價。在他看來,只有將自己融入到為患者傾情服務當中,自身的價值才會得到真正體現(xiàn)。